被动指数基金规模2025年能否超越主动管理型基金?三大趋势深度解析
近年来,全球资管行业出现结构性变革。根据晨星(Morningstar)统计,截至2023年末,美国被动指数基金规模已达11.5万亿美元,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45%,较2018年提升17个百分点。这一趋势引发市场热议:**被动指数基金是否将在2025年实现对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历史性超越?**本文从数据演变、驱动因素和市场逻辑三方面展开分析。
一、规模增速对比:被动基金加速蚕食市场份额
过去十年间,被动基金以年均14.3%的复合增长率碾压主动基金5.2%的增速。贝莱德(BlackRock)研究显示,若维持当前资金流动趋势,2025年被动基金在全球资管市场的占比预计突破56%,管理规模或将达到20万亿美元。
主动管理型基金则面临双重挤压:近五年有超过1.2万亿美元资金从主动股票基金撤出,转向费用更低廉的指数产品。普华永道《2023全球资管报告》指出,主动基金管理费率中位数较被动基金高出0.65%,在年化收益差距收窄的环境下,投资者更倾向选择高性价比工具。
二、三大核心驱动力改写行业格局
1. 机构投资者战略转向
养老基金、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本正系统性调整配置策略。挪威主权财富基金自2020年起将被动投资比例从60%提升至75%,加拿大养老金计划(CPPIB)更宣布将权益类资产中的90%转为指数化配置。这种转变源于对成本控制和风险分散的极致追求。
2. 市场有效性持续增强
随着量化交易占比突破35%(高盛数据),个股定价效率显著提升。标普道琼斯指数研究显示,2020-2023年期间,仅38%的主动管理型基金跑赢基准指数,创下近20年最低水平。投资者逐渐意识到,在高度成熟的市场中,战胜指数的难度呈指数级上升。
3. 金融科技重构投资门槛
智能投顾平台推动被动投资平民化。以蚂蚁财富、嘉信理财(Charles Schwab)为代表的平台,通过算法将ETF组合最低门槛降至1美元,覆盖全球超3亿零售投资者。这种技术赋能使指数基金的规模效应形成正向循环。
三、2025年临界点预测:区域分化中酝酿质变
麦肯锡模型测算显示,北美市场被动基金规模或在2024年底提前超过主动基金,欧洲市场预计2026年实现逆转,亚洲市场因散户占比较高可能延后至2028年。但就全球整体而言,2025年存在较大概率成为被动基金主导的转折年。
不过,主动管理型基金并未完全失去存在价值。在另类资产配置(如私募股权)、新兴市场投资等领域,主动策略仍具超额收益空间。先锋集团(Vanguard)首席经济学家戴维斯强调:“未来的资管市场将呈现‘被动作基底,主动打补充’的哑铃型结构。”
当贝莱德旗下iShares核心标普500ETF(IVV)单日成交额突破苹果公司股票时,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然改变。被动投资的胜利本质上是市场理性的胜利——用最低成本获取β收益,正在成为新时代投资者的共识选择。2025年或许不会成为主动管理的终点,但注定是资管行业价值重估的关键里程碑。(本文数据来源:Bloomberg、晨星、贝莱德年度报告)
更多文章
-
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产业格局:五大潜力赛道投资展望
医疗、制造、金融、交通、教育五大领域已形成清晰的AI赋能路径。具备真实场景数据积累、垂直领域算法迭代能力的企业将构筑竞争壁垒。随着中国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落地,核心产业规模有望在2027年突破8000亿元,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将迎来估值与业绩的戴维斯双击。
-
周期股再迎风口?2023年下半场投资逻辑深度解析
当前周期股的投资机会并非全面性,而是结构性的。在宏观经济弱复苏、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,聚焦供需格局优化、具备成本优势或技术壁垒的龙头企业,或是穿越周期的关键。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偏好,动态把握波段机会,避免盲目追高。
-
股票质押平仓风险如何冲击市场情绪?深度解析连锁反应
股票质押平仓风险对市场情绪的影响犹如“压力测试”,既暴露了个别企业的治理缺陷,也倒逼市场参与者提升风险管理能力。随着大数据监控和衍生工具的创新应用,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构建更具韧性的风险应对体系,为价值投资创造更健康的环境。
-
通过基金布局海外市场:普通投资者的全球化资产配置指南
全球资产配置不是简单的产品堆砌,而是系统的战略布局。建议投资者从10%的海外配置起步,逐步提升至30%的黄金比例。选择基金时应着重考察3年以上的业绩持续性,管理规模宜在10-50亿区间以平衡流动性与操作灵活性。通过专业机构定制的组合方案,普通投资者完全能够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红利。
-
元宇宙概念股的投资风险解析:风口下的隐忧与应对策略
元宇宙代表着数字经济的未来方向,但其发展必将经历技术曲线中的“幻灭低谷期”。理性投资者应穿透概念光环,聚焦企业的技术实力与商业逻辑,在长期趋势与短期风险之间寻找平衡点。唯有如此,方能在虚实融合的浪潮中把握真正的投资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