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动指数基金规模2025年能否超越主动管理型基金?三大趋势深度解析

发布时间: 访问量:375

近年来,全球资管行业出现结构性变革。根据晨星(Morningstar)统计,截至2023年末,美国被动指数基金规模已达11.5万亿美元,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45%,较2018年提升17个百分点。这一趋势引发市场热议:**被动指数基金是否将在2025年实现对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历史性超越?**本文从数据演变、驱动因素和市场逻辑三方面展开分析。

一、规模增速对比:被动基金加速蚕食市场份额

过去十年间,被动基金以年均14.3%的复合增长率碾压主动基金5.2%的增速。贝莱德(BlackRock)研究显示,若维持当前资金流动趋势,2025年被动基金在全球资管市场的占比预计突破56%,管理规模或将达到20万亿美元。

主动管理型基金则面临双重挤压:近五年有超过1.2万亿美元资金从主动股票基金撤出,转向费用更低廉的指数产品。普华永道《2023全球资管报告》指出,主动基金管理费率中位数较被动基金高出0.65%,在年化收益差距收窄的环境下,投资者更倾向选择高性价比工具。

image.png

二、三大核心驱动力改写行业格局

1. 机构投资者战略转向

养老基金、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本正系统性调整配置策略。挪威主权财富基金自2020年起将被动投资比例从60%提升至75%,加拿大养老金计划(CPPIB)更宣布将权益类资产中的90%转为指数化配置。这种转变源于对成本控制和风险分散的极致追求。

2. 市场有效性持续增强

随着量化交易占比突破35%(高盛数据),个股定价效率显著提升。标普道琼斯指数研究显示,2020-2023年期间,仅38%的主动管理型基金跑赢基准指数,创下近20年最低水平。投资者逐渐意识到,在高度成熟的市场中,战胜指数的难度呈指数级上升。

3. 金融科技重构投资门槛

智能投顾平台推动被动投资平民化。以蚂蚁财富、嘉信理财(Charles Schwab)为代表的平台,通过算法将ETF组合最低门槛降至1美元,覆盖全球超3亿零售投资者。这种技术赋能使指数基金的规模效应形成正向循环。

三、2025年临界点预测:区域分化中酝酿质变

麦肯锡模型测算显示,北美市场被动基金规模或在2024年底提前超过主动基金,欧洲市场预计2026年实现逆转,亚洲市场因散户占比较高可能延后至2028年。但就全球整体而言,2025年存在较大概率成为被动基金主导的转折年。

不过,主动管理型基金并未完全失去存在价值。在另类资产配置(如私募股权)、新兴市场投资等领域,主动策略仍具超额收益空间。先锋集团(Vanguard)首席经济学家戴维斯强调:“未来的资管市场将呈现‘被动作基底,主动打补充’的哑铃型结构。”

当贝莱德旗下iShares核心标普500ETF(IVV)单日成交额突破苹果公司股票时,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然改变。被动投资的胜利本质上是市场理性的胜利——用最低成本获取β收益,正在成为新时代投资者的共识选择。2025年或许不会成为主动管理的终点,但注定是资管行业价值重估的关键里程碑。(本文数据来源:Bloomberg、晨星、贝莱德年度报告)


更多文章